【六軸防震可行嗎?】為什麼專業相機只做到「五軸光學防手震」?

Sony 五軸光學防手震

三維空間的自由度 (Degrees of Freedom)

解答為什麼專業相機只做到「五軸光學防手震」前,先說說大家身處的三維空間裡,一共有多少個「自由度 (Degrees of Freedom)」。就算未上過 3D 圖像的人,在數學堂都上接觸過三維座標吧! 以 X 代表左右的移動;Y 代表上下的移動;Z 表示前後的移動。還有呢?三軸自身都可旋轉,X、Y 和 Z 軸的轉動分別以 θx、θy 和 θz 表示。

自由度 (Degrees of Freedom) 的名詞

在相機世界裡,廠商會把 X 軸的移動稱為「左右水平移動」或直接叫作 X;而 Y 軸的移動稱為「上下水平移動」或直接叫作 Y;Z 軸的移動稱為「前後水平移動」或直接叫作 Z。至於 X 軸的轉動則稱為「上下搖動 (Pitch)」;Y 軸的轉動則稱為「左右搖動 (Yaw)」;Z 軸的轉動則稱為「滾轉 (Roll)」。

光學防震原理

手機和相機的光學防震中,普遍都藉由感光元件的位移,來達至穩定影像的效果。這是現今最成熟的光學防震技術。

為什麼沒有六軸光學防震

從第一張圖,大家找到相機有哪五軸的光學防震嗎?它又缺少了哪一軸的防震呢?圖中可見,五軸光學防手震已蓋括了左右水平移動(X)、上下水平移動(Y)、左右搖動(Yaw)、上下搖動(Pitch)和滾轉(Roll);就是沒有前後水平移動(Z)。

回正題,為什麼廠商不把前後水平移動(Z)也加進防震系統裡?
答案是不可能。準確點說,是應用上的不可能。

Z 軸指的是鏡頭(和感光元件)與被攝物的距離,這正是對焦系統誕生的目的。整個光學對焦,鏡頭佔了九成的功勞。只要焦點一變,相機便要調鏡片組才能令影像清晰聚焦。拍攝時,手臂只要伸長一點,鏡頭都要重新追焦。 大家看到了吧!相機怎可能單憑移動感光元件幾毫米(mm)的前後距離就能令影像準確合焦呢?若能做到這一點,或許鏡頭也變成多餘的東西。

若感光元件可以移動較長的距離,如數十厘米(cm),技術上或許是可行,但應用上不可行呢!

為何坊間有六軸防震的相機?

既然六軸防震是幾乎不可能的任務,為什麼還有相機標榜自己是六軸防震呢?
很可能是語言上的「偽術」。大部份手機和運動相機 (Action Camera) 都備有三軸陀螺儀和三軸加速感應器。某些廠商就索性把「陀螺儀(Gyroscope)」的三軸加上「加速感應器(Accelerometer)」的三軸說成內置有六軸防震。 可惜,有感測器和可成功抵消手震是兩碼子的事。

運動相機 (Action Camera) 多數使用了廣角鏡,甚至超廣角鏡頭。而廣角鏡和超廣角鏡只需 1 至 2 米左右的距離便可達至「超焦距拍攝」又稱「泛焦拍攝」(Hyper Focal Distance)。即某距離以上,不用對焦,也可獲得清晰的影像。 有些廠商利用了鏡頭「超焦距拍攝」的特點,當成 Z 軸的防震。

廠商亦可能把相機標示為「六軸防震」,而非「六軸光學防震」。隨著人工智能及演算法的進步,依靠軟件以疊圖方法來消除影像的晃動也是可行。以軟件方法消除手震的方法稱作「電子防震」。由於始終是後製過,影像難免會有瑕疵,沒有光學防震般完美。

總結

大家學會了三維空間裡,最大的自由度 (Degrees of Freedom) 是 6,分別是左右水平移動(X)、上下水平移動(Y)、前後水平移動(Z)、左右搖動(Yaw)、上下搖動(Pitch)和滾轉(Roll),因此不應出現六軸以上的光學防震。

同時,也知道前後水平移動(Z)涉及鏡片組的調節,絕非單靠前後移動感光元件幾毫米便能成事,所以光學上的六軸防震近乎不可能。
最後,也解為什麼還有相機標榜自己是六軸防震,很可能只是「電子防震」,或別的取巧技倆,而非真的六軸光學防震。





其他文章

板獎自家火鍋:必試牛胸尖

廣島蠔的表面閃耀著珍珠的光芒,一看就知是奶油級的生蠔。除了光澤圓潤外,也皮薄餡靚,通透得能看穿裡頭。灼熟後,果然有

Nikon首部Android相機: Coolpix S800

既然相機的系統是Android,我們豈不是能自由下載喜歡的濾鏡,甚至更換相機的操作介面

【志明橋】絕無僅有的粉色系行人天橋

「志明橋」的由來都眾所周知,大家都聽得耳熟能詳吧!是 2010 年的電影《志明與春嬌》,主角張志明和余春嬌首次單獨約會的地方,令這道橋多添一份浪漫

Sony NEX-5N廣告:天作之合

今回Sony同樣替她的 Nex-5N 相機炮製了出色的短篇廣告故事。故事講述男方24小時前突然向女方求婚,24小時後,女孩便跟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