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拍攝ISON彗星?

ISON彗星
美國太空總署(NASA)拍到的ISON彗星
ISON彗星,C/2012 S1

大家拍攝過彗星沒有?還未親身看過的話,機會來了!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,ISON彗星很大機會在地球上空閃亮登場。ISON彗星被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網(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ptical Network,簡稱:光科網 ISON)位於俄羅斯的0.4米反射鏡發現,因而被冠以光科網的英文簡稱ISON。至於它的天文編號則為C/2012 S1。
ISON軌跡
拍攝ISON最佳時機

ISON有何特別?國際小行星中心的自動化程序顯示其最大亮度可達到-14等,比滿月(-12.74等)還光亮。數字越小表示光度越大。何時會到達最大亮度?就是ISON最接近地球的時候,即是2013年12月26日。其實從今年11月起至明年1月,它的亮度已可透過肉眼直接觀測。
彗星的結構
這顆不是ISON,但卻清楚表現出彗核、彗髮和彗尾。
彗星的結構

要把彗星拍攝得出色,必需對它的特徵和構造有所理解,才能充分把它的細節表露無遺。

彗星由彗核、彗髮和彗尾組成。彗核和彗髮被合稱為彗頭。

彗核
彗核就是頭部最光的區域。由於彗核的質量低,彗核通常都是不規則的形狀,而非球形。

彗髮
當接近太陽時,太陽的熱力會使彗核物質熔解並昇華為氣體,這些包圍彗核周圍的雲狀物就是彗髮。注意:彗髮不包括彗尾。

彗尾
彗尾是由太陽的輻射壓和太陽風施加在彗髮上而形成的,因此它的方向永遠背向太陽。
彗星的結構
拍攝彗星

光圈

許多初次拍攝星體的人都會收小光圈,以圖把星宿拍成球體,最後當然什麼也拍不到。它的實體是不會被拍到的,只有它的光芒會被我們看見。就算是哈勃(Hubble)望遠鏡也不能把彗星拍成立體的球體。既然星光只是二維影像,天學攝影師都會用最大光圈來捕捉較微弱的光線。

ISO

彗星有條長長的尾巴,但末端是非常暗淡的。使用高ISO可以拍出更長的尾巴。由於ISON的光度和月亮相近,就算使用ISO400也可拍到彗核,但彗尾會短一點。使用ISO1600則可拍得更長的尾部,但會有較多噪點。大家要自行取捨尾巴的長度和噪點。

快門

為了讓彗星的暗部更明亮,可以曝光5-20秒(視乎當時的光度,因大氣和煙霧會影響彗星光度)。不要曝光太久,如數分鐘,否則彗星會變成星軌。

三腳架

不用多說,大家都知道三腳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
方向

所有星宿都是東起西落,ISON彗星也不例外。入夜後,ISON會向東北方向慢慢升起。深夜時,只要抬頭便能看見。

彗星的結構
from Starry Night Skies Photography
廣角鏡

廣角鏡下,彗星可以點綴優美的景色。
彗星的結構
from space.com
遠攝鏡

遠攝鏡則可捕捉彗星的細節。

相片來源:
1. NASA 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- Comet Gallery
2. Starry Night Skies Photography
3. Space.com

相關文章:
1. 《如何拍攝星軌?
2. 《如何拍攝銀河?
3. 《星軌攝影:星軌疊圖/星軌合成





其他文章

【大東山爛頭營】逆向由黃龍坑出發,直搗黃金芒草海,從伯公坳徒步回東涌

適逢芒草的季節,是時候到海拔 869 米高、香港第三高峰「大東山」朝聖。擁有 21 間石屋的爛頭營更是全程的高潮所在,那裡芒草之多足以形成一片金黃的汪洋。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,有三條主線登上爛頭營,有最為人熟識的伯公坳,其餘兩條分別是黃龍坑郊遊徑和南山。

快門速度對影片有作用嗎?

過快的快門令影片變得不自然,缺乏了電影感,甚至給觀眾「跳格」、「硬崩崩」的感覺,不過很多人還是攪不清 1/1000 秒和

【海港城海運大廈天台煙花】七時入席的煙花拍攝位置

下午 6:30 到達,還未放行,直至 7 時多,慢慢走上天台,也可取得第一排的位置,只能說這裡實在是個「屈機」的拍攝位置,既不用排隊,又有無敵的景觀

轉成黑白 #3:Channel Mixer

學會了運用 Desaturation 和 Gradient Map 來把彩色照片轉成黑白後,本章將介紹如果透過 Channels (通道) 和 Chann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