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4K Crop Factor】APS-C拍攝 4K 影片要Crop上Crop, 1.6 x 1.6?

Crop 上 Crop

APS-C 的 Crop Factor
大家都知道使用非全片幅 (Full Frame,36 x 24mm) 的感光元件 (CMOS) 時,畫面四周會被栽走,效果近似把鏡頭 Zoom 了,我們稱這種栽切比率為 Crop Factor。

APS-C Crop Factor
▲全片幅和 APS-C 的相對大小

Crop Factor 的算式:全片幅尺寸的對角線長度 / 感光元件的對角線長度

只要感光元件少於全片幅尺寸 (36 x 24mm),Crop Factor 都會大於 1。
還未了解 Crop Factor 的讀者,可以重溫《什麼是Crop Factor?》一文。

以 Canon APC-C 為例,感光元件大小是 22.3 x 14.9mm,以畢氏定理(Pythagorean theorem)計算後,得出斜邊為 26.8mm。
而全片幅的對角線長度是 43.3mm。

套用上述 Crop Factor 的算式,43.3 / 26.8 = 1.6。
因此,Canon APS-C 的 Crop Factor 是 1.6x。

假設照片尺寸同樣是 6000 x 4000 像素,Canon APS-C 的影像看起來會比全片幅大 1.6 倍,在 50mm 鏡頭下,尤如用了 50mm x 1.6 = 80mm 的鏡頭。

全片幅和 APS-C 的視角比較
▲全片幅和 APS-C 的視角比較

至於 Nikon 和 Sony 的 APS-C Crop Factor 則是 1.5,大家可以當成練習自行計算。


3:2 換成 16:9 的栽切
在相機支援影片拍攝前,Crop Factor 只是全片幅尺寸和感光元件大小的比率,就這麼單純。

自從相機支援影片拍攝後,相片和影片的長闊比例本身已出現了栽切。
相片的大小繼承了 CMOS 的比例,即 3:2,而影片的長闊則採用 16:9 標準影片比例。

3:2 和 16:9 間的栽切

技術上,16:9 比例下,相機已用盡所有可用的像素,大家都不把它當成是「真正」的栽切。


沒有栽切的 Full HD 影片
大家可有想過 CMOS 感光元件的像素遠高於全高清(Full HD)影片的尺寸?
Canon EOS 5D Mark IV 的 CMOS 大小為 6720 x 4480,而入門級的 Canon EOS 700D 也有 5184 x 3456 像素,但 Full HD 的尺寸只有 1920 x 1080。 為什麼這個尺寸的轉換過程沒有出現栽切呢?皆因相機處理器已足夠以每秒 24 次 (24 fps) 的速度把 CMOS 大小的影像縮小至 1920 x 1080。


4K 影片的 Crop Factor
4K 影片有兩種格式,分別為 DCI 4K (4096 x 2160) 及 4K UHD (3840 x 2160)。不論是 DCI 4K 或是 4K UHD,像素都超過 800 萬,而 Full HD 只有約 200 萬像素,可見,4K 的像素數目是 Full HD 的 4 倍。

DCI 4K, 4K UHD, Full HD 的大小比較

只有少部份相機的處理器有能力以每秒 24 次(24 fps) 或以上的速度把 CMOS 大小的影像縮少至 4K 影片尺寸,而 Sony A7RII 或 A7RIII 便是當中的少數。
對這些相機來說,可以說沒有 4K 影片栽切(不計 3:2 和 16:9 間的栽切),除非使用特殊影片模式,如 Super 35。

問題來了,相機沒有足夠運算力的話怎麼辦?
廠商找了個折衷的辦法,就是跳過影像縮小這個步驟,直接從感光元件的中央取樣 (Sampling),取出 4K 所需的像素。

結果變成怎樣?和 APS-C 一樣,有種被 Zoom 了的副作用。

從全片幅中央取樣


Crop 上 Crop
以全片幅的相機拍攝 4K 影片時,只需注意有沒有 4K 影片的 Crop Factor,但以 APS-C 拍攝 4K 時,有可能出現「Crop 上 Crop」,APS-C 的 Crop Factor 乘以 4K Crop Factor 的情況,視角變得更細。

以 Canon EOS M50 為例,影像的大小為 6000 x 4000 像素,即斜邊長度是 7211 像素;而 EOS M50 支援 4K UHD (3840 x 2160),斜邊邊長是 4460 像素,那麼,EOS M50 的 4K Crop Factor 便是 7211 / 4460 = 1.6。 Canon EOS M50 的 CMOS 大小為 APS-C 級別,先前已計算過,Canon APS-C 的 Crop Factor 是 1.6。整體來說,以 Canon EOS M50 拍攝 4K UHD 時,總 Crop Factor 是 1.6 x 1.6 = 2.56。

由此可見,在 APC-C 相機使用 4K 錄影功能時,有機會出現「Crop 上 Crop」(ASP-C Crop Factor x 4K Video Crop Factor) 的情況。

Crop 上 Crop


減低 4K 影片的 Crop Factor
雖然大部份相機都未能實時以 CMOS 大小的影像輸出 4K 影片,但直接從 CMOS 中央抽取 4K 大小的像素對一些處理器來說又太過輕鬆,於是,有廠商利用比 4K 大一點的 CMOS 範圍來記錄影像,再把它縮小至 4K 大小。 由於取樣的像素數目比整塊 CMOS 少許多,這個方案變得可行;同時,使用了較大 CMOS 面積的緣故,4K 的 Crop Factor 都被降低了。

減低 4K 影片的 Crop Factor

從上圖可見,以比 4K 面積大的範圍(綠色長方形)取樣,會有較廣闊的視角;最完美當然是以全片幅(紅色長方形)取樣;最差就是直接從 CMOS 中央(藍色長方形)直接抽取 4K 所需的像素。

希望大家對感光元件的 Crop Factor 和 4K 影片的 Crop Factor 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




其他文章

1DX的14fps是1984年的科技?

Canon 1D X最吸引世人之處,相信是它那一秒14張的連拍速度。誰知這個一秒14張的速度早在1984的奧運會已經出現在Canon F-1

【青衣戲棚2017】「真君誕」及「天后誕」的美食節

每逢三、四月的「真君大帝寶誕」及「天后寶誕」,都會吸引香港人一窩蜂擁到青衣戲棚去,頓時令青衣好不熱鬧、車水馬龍。不是因為港人特別愛戲曲,而是那裡都變成了美食天堂

【Photoshop教學】真的掌握了Drop Shadow的用法嗎?Drop Shadow 的三個小秘技

和許多修圖軟件一樣,「圖層」(Layers) 是 Photoshop 中最重要的元素。今期的主角 Drop Shadow 也是依附圖層而生。很多用家對 Drop Shadow 都不會太陌生, 不透明度(Opacity)、角度(Angle)、距離(Distance)、擴散(Spread)、尺寸(Size)等,都是顧明思義的項目。只要調整數值,即可預示效果。這些都不是重點,本篇要介紹的是 Drop Shadow 不為人知的一面。

EOS M的代言人就是新垣結衣

當大家還在猜測Canon何時才會公佈她的第一部無反相機 EOS M,Canon日本已經找了美女演員新垣結衣和型男影星妻夫木聡